它的灭亡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1. 公元前27年,屋大维加冕为“奥古斯都”,罗马进入帝国时代。公元395年,罗马帝国一分为二: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。
2. 公元476年,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皇帝,西罗马帝国灭亡。此后,欧洲历史进入了中世纪。
3. 公元1204年,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。自此东罗马帝国一蹶不振,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彻底灭亡东罗马帝国。
公元395年,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。临死前他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: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,建都于君士坦丁堡(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);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,仍然建都罗马城。这意味着罗马帝国正式分裂。
西罗马帝国灭亡于公元476年,东罗马帝国(拜占庭帝国)灭亡于公元1453年。
第一个原因:政体的改变。
在罗马帝国成型以前,罗马政权实行共和制。也就是说,当时的罗马,并非是一个王权至上的帝国,国家利益比王权还要重要。可以说,这一时期的罗马人,已经获得了“公民”的基本权利。
生于现代社会的我们,可能无法理解“公民”的地位究竟有多珍贵。在当时,如果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,其父母都是“根红苗正”的罗马公民,那么,这名幸运的婴儿一出生就能享受到公民权。